间所使用,主张不能在当时实施。假使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后来在做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斥了;被贬斥后,如果有人能够大力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陷入仕途困境。然而如果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长,仕途困境未达到极点,即使能够在
2
f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努力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以.(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指出句式省略句)。子厚有子.(小孩)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伯仲叔季,排行最小的)曰周七,子厚卒乃.(才)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指出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行立有节概,重.(以……为重,看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最终,最后)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满足)。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住在家里)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安排、操持、料理)其家,庶.几.(差不多)有始终者。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十日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有两个女儿,都还年幼。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由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节操气概,信守诺言,与子厚是结交为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姑舅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送子厚归葬以后,又将要安排料理子厚的家事,差不多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曰:“是.(这)惟.(是)子厚之室,既.(又)固既安,以利.(对……有利)其嗣人。”译文: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墓室,既牢固又安宁,对子厚的子孙后代有利。”二、重点句子翻译
1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在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年轻,但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取为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才能,众人都说柳家有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