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普遍落实不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有效途径、有效载体尚未形成;《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要求尚未落实;而且,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以及渗透什么内容、渗透到什么程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影响学科教学本身、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等等。为此,贵州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并委托贵州尚善教育科学研究所实施研究工作。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都得到高度评价。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这项课题研究及其成果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
f径,探索出了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对于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盲评教师认为“课题成果具有创新性,与新课程理念、现行课程标准具有一致性;课题成果以人为本,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贴切性、实效性等特点,对一线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实地教学验证结果显示,课题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实用,易实施,可操作性强。课题结题后,教育部发了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对我省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试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为什么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编写是一次创新?
(一)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二)实现了针对性(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性(有机结合、
f循序渐进)、艺术性(自然巧妙)、操作性(便于实施)、有效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时代性(素材来自于社会、内容与时代同步)、
3全面性(涵盖228件法律法规)、系统性(渗透内容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的统一。
(三)创新了法制教育的理念、途径、形式、方法,形成了有效载体,使法制教育变得更加自然鲜活,更加富有情趣,更加贴近学生,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四)创造性解决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问题,解决了法制教育课时、
f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并一举两得地解决了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