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朴素却最真切的表白。
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
1
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谓“异”是指中国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差异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性。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
24
f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例如人们普遍接受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分布明显”的特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这三大饮食文化风格不同的区域类型。其后历经数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与各饮食文化区相对应,又形成了“粤、川、鲁、淮扬、浙、闽、湘、徽”等八大菜系。各菜系因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地方风味。比如川菜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粤菜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鲁菜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闽菜则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所谓“变”是指中国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在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之前,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实现传统的延续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更新体现在诸多方面。从物质形态上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饮食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在不断提高,酒、茶、乳、肉肴、素肴、果蔬的种类日趋精美繁多。从功能上看,饮食由最初单纯的“果腹、充饥”作用衍生出后来的养生(比如古人有“医食同源”、“医食一家”的传统,大量日常食用之物成为中草药的原材料,寻常食物的特殊食用也逐步发挥出治疗疾病的作用)、调和人际关系(吃饭可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