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四)教学时数
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二、本文
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要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5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
f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课时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要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共时性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教学时数:
5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