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思考
课题研究组
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有所了解,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演变。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完全是由内容到内容的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人微言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抄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和词语解释。这种模式目前在某些学校依然还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席卷全国,形成共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应该在吸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上进行”。几年间“语言文字训练”成了小语教坛上的热点话题。1995年10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其中第二、第三条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和“要展现语言训练的过程”。1997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评课标准提出了六看:一看基本目标,二看教材理解,三看学生主体性,四看语言训练,五看教师素质,六看整体效果。1999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又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明确、适当、集中,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三是以读为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四是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好,从三次大赛评功课标准来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教师提出“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然而语文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数学是理性学科,它是人文学科,将
f座标点仅仅定位在“训练”这一纵轴,舍弃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显然是不妥的。针对这种状况,2000年修订的小语大纲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凸现了人文性。避开了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等谁主谁从的争论,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性”。2002年10月,在广西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