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城区后发优势
提要本文拟从区域经济领域中另一个新生代新城区入手,从产业优势、硬环境、软环境优势角度切入,初探新城区的后发优势及其在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发展中对主城区的反哺作用。
一、理论回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优势理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他重点强调绝对优势。“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而大卫李嘉图在继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相对比较优势。“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般认为,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学说,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是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放的国家低很多;同时,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起新的产业优势,从而在其传统的资本或劳动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
二、新城区的后发优势
新城区相对于主城区而言,属于新事物,从其形成机遇看,似乎是主城区的拉动力量起主要作用,前人也多侧重于在主城区辐射下对新城区的研究。我以为,虽说新城区不如主城区发展完善,但有优越的发展潜力,生命力较强的产业支柱,后发优势将日益凸显。
1、产业优势。日韩等国曾采用各种政策措施集中有限的资金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压缩调整衰退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少的代价发展为发达国家,取得“后发性效益”。新城区正有同样的后发优势。在以创新增长力论成败的今天,主城区的功能已经日益转向区域经济发展指挥中心、调节中心、服务中心,“心”的角色感日益明显,曾铸其辉煌的制造加工业在这一进程中日显臃笨滞后,终成为主城区发展的瓶颈;而随主城区“心”角色的转换,其昂贵的经营生存成本也让第二产业无力支撑,产业的梯度转移应势而生,新城区有了规划产业链布局及选择培育主导产业的机遇,既最大限度节省试误成本,又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如大连新城区,已经初现新
f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群;杭州高新区打造了通讯、软件、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四条产业链,成为杭州“天堂硅谷”的主战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至200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2亿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