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了上海通用汽车、上海华虹NEC微电子项目中的区内现代通讯、生物工程、计算机硬件等高技术、高产出和高效益的产业。可见,新城区正以“增长极”的姿态以其产业后发优势发挥着辐射源作用。
2、硬环境建设优势。新城区的后发优势中较吸引投资方感官的就是其“筑巢引凤”之巢。新城区的规划可避免主城区的二次动刀的“回炉成本”。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为新城区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也是解除投资方后顾之忧的保障,更是吸引追求高级物质生活需求的跨国公司的名片。
3、软环境优势。区位优势是少能改变的,产业优势也会遭遇瓶颈的,硬件营造人人可及;当此三者不分伯仲时,各个新城区的软环境优势便承担了“一枝独秀”的角色。第一,政策辅佐与存发商务成本优势。新城区的发展始终是在国家财政、信贷资金等特殊优惠政策强力牵引下,在地方政策大力扶植下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外商超国民待遇、减免关税、灵活简化便捷的管理体制等等,大大节省企业存发商务成本。第二,人力资本优势。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新城区因其产业特色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成熟的管理人才;配合周边高校研发机构的优质储备力量;加上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既便于强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供给及规模效应,又利于加速转化科技成果为先进生产力。第三,信息网络与创新氛围。当代企业竞争已不局限于质量、价格、服务,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获得信息的速度、途径及其反馈效率有时会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创新的火花通常是由尖端人才思想的碰撞产生的,而新城区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加上周边研发机构与高校的集聚为这种信息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创造了条件,易于形成较好的信息网络,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新城区反哺主城区
新城区是主城区成长衍生的新经济空间形态,以下结合城区关系互动理论分析这种反哺效应:
1、产业结构优化。主城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客观导致产业转移,但从其经济空间布局看转移第二产业又不可与之完全脱离的矛盾势必要求承接区的反哺,故大多数城市的经济空间布局都不可避免的考虑到新区的产业反哺。如沪的“一极五带”中的极即为浦东金三角增长极,五带之中,新城区占据了四席。相对于主城区产业转移后区内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产业空心化趋势,新城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不仅承接主城区的制造业,凭借后发优势渐倾于承接国际产业链的高增长区,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