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三)关注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点。1.学科特点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正确“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有效的阅读、沟通与表达,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较多的采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即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总喜欢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教学过程也总是从“内容的初步感知”到“内容的深入理解”中打转。对“语言表达形式”关注不够。我们的“语言”学习应该经历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应该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语言文字”既是教学的抓手,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2.年段特点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
f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是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学生在强烈的自觉探究中,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畅通地连。学生学古诗学得乐呵呵,这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