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原则。同时,在教学和课堂实践过程中,鼓励教师结合市场与学科的实际,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技能化程度。
2、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针对半工半读特点,平衡工学之间矛盾,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做好上岗资格准备。3、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四有利
f即: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不盲目以普通高中为衡量质量的标准,也不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学校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三)创新学生管理机制,适应工学结合模式1、学生管理重点要适时调整一要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二要有利于学做人,学生进入企业半工半读,他们经历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要特别强调纪律教育和责任教育,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生活和工作的能力。2、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完善学生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妥善选择工学结合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并就工学结合事宜与企业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学校与企业单位建立工学结合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工学结合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工学结合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
f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学校与企业单位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