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专题六讲》读书报告
张光直先生祖籍台湾,于国难之际在北京长大,光复后返回故土,中研院史语所、哈佛大学受教,后在耶鲁大学、及哈佛大学任教,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这本《考古学专题六讲》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先从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观念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提出“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为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张先生借用西方文明概念中文明的几个特征“文字、城市、金属工业、宗教性建筑”,在中国文明与中美洲文明的考古发现中去寻找这四个特征,提出两个文明转变的概念:一种是西方式的突破性;另一种是世界式的非西方式连续性的文明,中国与中美即属于后者。第二讲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介绍了农业起源的西方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的猜测、研究成果,再应用考古学对史前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概念“交互作用圈”“地域共同传统”的概念来解释中国文明形成问题,分析提出中国远古文明的多起源及融合。第三讲泛论考古学,从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四个基本概念“资料、技术、方法、理论”来深入浅出解释考古学的工作。第四讲考古分类介绍在考古工作中分类的方法,通常“语言所代表的分类是了解生活方式很重要的入手方式”,但是远古的考古资料常没有语言记载,他提出“为了寻找、辨认古人的分类,应该运用比较法,去寻找具有文化社会意义的分类”,再分析“什么是具有文化社会意义的分类?为什么要使用比较法”。我初读这一章时,先惊艳于张先生所举的例子,随后的疑问是“难道符号不是一种语言吗?”第五讲谈聚落形态考古先介绍西方对聚落形态研究的主要理论、聚落研究在考古学的重要性,再从地理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各提出对聚落研究的主要方法:聚落地址、聚落内部组合形态、聚落与聚落之间、聚落圈,与贸易、经济、政治、生态、宗教、婚姻等功能群的关系,同时性、共生性。第六讲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主讲夏商周三代,张先生的力作为《中国青铜时代》,对三代社会特征可谓非常熟悉,如祭祀与政治财富权力的关系,这一部分与第一讲略有重复,但较详细举例指出青铜器中动物图案的意味,艺术与巫术的关系;另外有趣的是三代迁都的原因,张先生引用各家资料,但可看出他倾向于认为这三代迁都是为了祭祀的需要而寻找铜矿与锡矿,我以前认为是为啦政治斗争及原始农业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