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
⑴坝址地质概况
坝址处河床为“V”形河谷,两岸地形较对称,山体雄厚,山顶高程212~421m,山坡陡峻,自然坡角30°~45°,局部60°。大樟溪由西向东流经坝址区。河床标高1005m~1046m,河床平均坡降27‰,枯水期河水面宽30~60m,最窄处仅8~10m,水深一般02~41mm。设计蓄水位为130m时河谷宽132~156m。
坝址区出露地层主要有:早白垩世(γπk1)之侵入之浅肉红色次花岗斑岩;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K1sh2b)之深灰、紫灰色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灰色、灰紫色熔结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第四系残坡积堆积(Qedl)之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碎石,主要分布于右岸山坡,厚05~50m;第四系冲积堆积(Q4al)之河床砂卵砾石,堆积松散,透水性强,厚0~25m;第四系崩积堆积(Q4col)
f之块石、碎石,厚02~25m,分布于局部河床岸坡;第四系人工堆积(Q4s)之
粘土、粉质粘土夹块石、碎石,沥青等,厚05~4m,分布于公路附近。
坝址区附近见有断层共8条,较大的断层有F1,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
倾角60°,但位于坝区上游,对坝址影响不大。其余断层规模小。各断层构造
特征见表14。
表14坝址区断层构造特征汇总表
断
层编
产状
破碎带断层宽度(m)性质
地质描述
出露位置
号
破碎带以角砾岩为
F1
N85°W~S80°W,NE(NW)∠60°
04
压扭性
主,局部夹粘土,糜棱岩化,胶结一
上坝线上游50~150m。
般。
F2
01~05
不明
以角砾岩为主,见铁锰质氧化物,胶结一般。
上坝线右岸ZK1孔内
以碎裂岩为主,胶
F3N85°E,SE∠60°005~02不明结较好,沿断层有坝址上游右岸地下水渗出。
F4
N85°E,SE∠87°
01~015
不明
角砾岩夹粘土,胶结差,沿断层有地下水渗出。
F3稍下游右岸公路边
F5N84°E,NW∠87°
001~005
不明
以角砾岩为主,胶坝址上游围堰稍上
结一般
游右岸
F6N50°W,SW∠34°
001~003
不明
以断层泥为主,局部见有地下水渗出。
隧洞出口稍上游右岸公路边
以挤压破碎之碎裂
F7N85°W,NE∠60°
04~7
压扭性
岩、角砾岩为主,局部硅化,胶结较
坝址区下游右侧
好
F13
N30~35°W,SW∠70~80°
001~002
压扭性
局部硅化,胶结较好
坝址河床偏左侧
坝址区节理裂隙主要见有三组:①组:N20~70°W,NE(SW)∠12°~
20°,为卸荷裂隙,相对较发育,倾向河床(在坝址左岸倾向SW,在坝址右岸
倾向NE),节理面呈弧型或舒缓波状,张开宽04~10cm,充填少量泥质物,沿
张开缝可见有水流痕迹,延伸长5~40m,发育频率08~15条m;②组:N10~
30°W,NE(S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