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70°~80°,顺河向,节理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延伸
长1~8m,发育频率1~25条m;③组:N20~40°E,NW∠55°~70°,斜
河或横河向,节理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延伸长05~2m,发育频率1~25
条m;
坝址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f由两岸向河床排泄,地下水溢出点高程一般高于河水位2~5m,地下水位埋深64~256m,岩体透水性弱,根据钻孔压水试验,除河床钻孔ZK9孔深225~275m区间段F13断层破碎带部位的透水率(q68Lu)50Lu外,其余各段透水率q值均50Lu。
通过取水样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分析,区内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NaCa型,PH751,[HCO3]含量为0446mmolL,对砼有溶出型中等腐蚀性,侵蚀性CO2含量为1528mgL,对砼具弱腐蚀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KNaCaMg型,PH62,[HCO3]含量为0794mmolL,对砼有溶出型弱腐蚀性,侵蚀性CO2含量为7638mgL,对常规砼有强侵蚀性。
在坝址区两岸可见到5处崩坡积堆积的块石和碎石,以大块石为主,见有冲积砂卵砾石,体积约350~1300m3不等。产生崩塌堆积的原因主要是:坝址两岸存在一组倾向河床的裂隙(产状:N20~70°W,NE(SW)∠12°~20°)和一组顺河向(N10~30°W,NE(SW)∠70°~80°)高倾角裂隙,由于该两组裂隙组合切割,加之在河床遭受侵蚀下切的过程中,下部风化岩体被长期水流冲蚀,坡脚被掏空,导致上部岩体产生卸荷崩塌。
坝址区岩体风化较浅,据钻探揭露,岩体强风化带下限埋深一般0~5m,局部7~9m;弱风化下限埋深河床为30~100m,两岸69~220m。沿断层构造带岩体风化稍深。
⑵上坝线工程地质条件
上坝线处于百际沟下游,河流流向N10~30°W,两岸地形对称,130m高程以下地形坡度40~45°,130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30~40°。河床标高102m~106m,枯水期水深05m~25m,河水面平均宽40~70m,设计蓄水位为130m时河水面宽1547m。
坝线处出露的各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①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上组上段(K1sh2b)深灰、紫灰色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灰色、灰紫色熔结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普遍分布于坝线。
②第四系冲积堆积Q4al:河床砂卵砾石,灰黄色,堆积较松散,含砂率约
f15,卵砾石成分为次花岗斑岩、流纹岩等,粒径以2~8cm为主,厚0~40m。
③第四系残坡积堆积(Qedl):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碎石,多呈可塑~硬塑状,主要分布于两岸山坡,厚05~35m;
④第四系人工堆积(Qs):粉质粘土、粘土夹碎石、块石,公路沥青等,主要分布于右岸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