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强和独立批判的精神。
2活动建议:⑴组织要求。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拟定计划书,严格申报和论证,合理、规范推广和使用。⑵课程体系。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
f符合区域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⑶课程内容。基于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整合地理、人文、经济、旅游和社会条件等要素,参考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心理类、社会类、生活类、实践类等角度。⑷基本途径。适度拓展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某些“点”,内引外联,适度发掘课程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进行创造性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孝文化”“芦荡、水乡文化”“剪纸、龙舞、打莲湘、老虎鞋民俗文化”“淮剧、太极、三门球、乒乓球体艺文化”“朱升墓、泽夫园历史教育文化”等,将地方特色、传统优势项目、校本和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运用科研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借鉴选修课和活动课经验,进行课程改革。
3实施要求。切实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形成基于课程体系、基于优势学科、基于课外教育的学科特色。
4考核评价。⑴各校根据实际,重点培育1~2门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重点培育3~4门校本课程,已经开发实施的考虑完善和升格。⑵评选“优秀校本课程”,表彰奖励。
(十)家校合作共育
1实现目标。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开展父母学生共同参加的亲子交流、读书、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促进全面建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文明社区,促进构建青少年全方位、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2活动建议:⑴制定家校共育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⑵用好《家校共育手册》,增强家校沟通的效果和质量。⑶建好网上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上线学习、观看视频、发帖分享心得。⑷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吸收家长建言献策、组织策划、提供服务。⑸组织家校共育集中探讨、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⑹收集、整理、归类家校共育文字、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3考核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组织1次家长开放日。策划1~2次家校共育专题特色活动,录制视频资料。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