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赏析中体验和认识这些形象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认清是非美丑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深刻的教育既欣赏了“文”也明白了“道”。
二美的意境提到文学作品人们总爱提到“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智慧的痛苦》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后者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本质所以意境优美的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想象和联想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还要美妙得多。意境既然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不仅诗歌中有小说、散文、戏剧中也存在。语文教学中意境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秋色赋》中灿烂绚丽的秋色谷物果木丰收的景象《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这样的意境在我们心中能不产生美感吗当我们读到《暴风雨之夜》中地委书记为了人民的利益弓着背迎着暴风雨前进这种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心里不是也会升起一种冲破暴风雨的快乐之感吗当我们读到《古战场春晓》跟着作者的脚步盘桓在古战场上看着莽莽苍苍的千古江山在领会作者凭吊怀古的豪情时不是也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当我们齐声朗诵《一月的哀思》那令人悲痛的诗篇时难道没有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从那“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意境中受到美的教育吗三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抒发感情描绘景象刻划人物都必须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因此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和青年作家谈话》为了准确、鲜明、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作家不能不字斟句酌。唐代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作家往往用尽心思以求得传神之笔传神于字、传神于句、传神于段、传神于篇。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神之笔在诗歌中有、在散文中有、在小说中有、在戏剧中也有可以说真是不胜枚举。如鲁迅
f杂文语言的幽默讽刺之美秦牧散文语言的绮丽雄奇之美邓拓散文语言的真诚平易之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多么壮丽而豪放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多么的清新而婉约。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那“间或一轮”的眼睛白居易笔下的如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