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很欣赏德鲁克的这句管理名言。从事管理工作时间越长,越发觉管理真的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实践的课程,一门不断追求卓越的艺术。近日,我们组织了首期管理研讨会,旨在强化管理者的使命,理顺管理者的思路。从大家目前的管理困惑出发,提出了“当责、结果管理、工作改善、团队建设、专业提升”为核心的管理范畴。或许,大家会有不认同,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能否更多的主动思考现实的管理问题,并通过这种经常性的管理沟通,不断的管理实践与总结,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之路。从讨论的结果来看,管理困惑集中在:如何选人、用人、留人;如何让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如何对员工的工作有效分工与授权……等等这些都归结于我们如何来“管人”。每个管理者,由于管理环境、管理职责的不同,对管理的理解与认识当然也有所不同。会后,我们也就管理困惑做了些沟通与交流,都认同“人不是管出来的”、“人是要发挥主动性才能做到‘我要做’的”、“用好人是多么重要”……然而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呢,用什么方法呢?难道只是我们多关心、多表扬、多发点工资与奖金?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去想办法、用行动来实践并总结。那么,想什么办法,用什么行动呢?我想从“管人”的三个层级来谈:“管人”的第一个层级:了解你的员工,实现人岗匹配,提供合理的薪酬绩效。了解员工是管人的基础。不仅了解员工的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还要了解员工的性格、思想,以及其干劲、事业心等。只有了解,
f才能知人善任;才能在员工遇到困难时,预料他的反应与行动;才能使彼此相互信任与沟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性格、知识、技能、素养、态度、能力等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所以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为此,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十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在枯燥的数据里默默工作。只有当我们对员工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能量,并在这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然而,对于员工来说,最重要的需求还是薪资福利,当然这也是“管人”的另一个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提供合理的薪资呢,其实我们也在不断思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