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结案标准:1、6个月以上血红蛋白升至110gL以上,6个月以下小儿血红蛋白升至100gL以上,并维持8周不下降。2、贫血症状体征消失。
活动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管理一、诊断㈠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1、胎儿期储存不足母孕期VITD缺乏的婴儿、早产或双胎婴儿出生早期体内VITD。2、缺少日光照射。3、摄入不足。㈡临床表现1、早期多见6个月内,可有易激惹、多汗、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125(OH)2D正常或稍高。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厚2、活动期骨骼体征:6个月婴儿,颅骨软化;6个月,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或X型腿等体征。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明显降低,血AKP增高,血25(OH)D、125(OH)2D显著降低。骨X线: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mm。3、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婴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或恢复,血钙、血磷、血AKP、血25(OH)D、125(OH)2D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
12
f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mm。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骨X线和血生化正常。
VITD缺乏除骨骼病变外,还可影响其他组织器官,使运动发育延迟,如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反复感染。儿童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成人期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
VIT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血生化、骨X线摄片。血清25(OH)D是VIT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㈢鉴别诊断
VITD缺乏性佝偻病需与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VitD性佝偻病、范科尼综合症),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降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鉴别。
儿童慢性腹泻,肝胆胰疾病,服用抗癫痫药物可影响Vit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羟化,导致继发性VITD缺乏,亦需鉴别。二、治疗干预㈠维生素D治疗
治疗目的为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Vit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途径(口服或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给药
剂量为20004000Ud(50100μgd),1个月后改为400Ud(10μ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VitD15万30万U次(37575mg次),肌注,13个月后,再以400Ud(10μ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