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以人作为选择主体而《桃花扇》中这对鸳鸯的爱情却是建立在“臣忠子孝”的政治基础之上最后被国难淹没。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除了在才华容貌基础上生出的相互倾慕还有一定的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促进。香君倾慕复社文人们的进步政治倾向侯方域惊喜于李香君严词拒绝奸佞小人阮大铖的助奁的义举共同的政治观点让两人的爱情更加牢固。在《桃花扇》中尽管有奸佞阮大铖、马士英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种种迫害但事实上二人的情感结合发展所遇到的挫折远远不是灾难性的也虽有《拒媒》、《守楼》等出目让读者为其两人的爱情发展而担心但导致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失意即南明王朝的覆亡。《桃花扇》是社会政治悲剧戏剧中的具体的悲剧冲突是第十二出《辞院》但这个具体的戏剧冲突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悲剧背景中激起的小小浪花总的悲剧气氛早在故事发端之前就已产生到故事结束之后即两人双双出家悲剧感仍没有消失这个悲剧背景就是明朝从衰败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在“臣忠子孝”不可能实现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桃花扇》这样一部悲剧使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成为无可避免的必然。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无法超越“臣忠子孝”的束缚历经千辛万苦两人终于重逢还来不及诉尽相思之情就被张道士的话“啊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第四十出《入道》而顿悟分开。“臣忠子孝”已不能“情”又何存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是爱情悲剧更是一部政治悲剧。戏剧中的悲剧事件不是局部的、偶发的巧合事件而成为整体社会悲剧的一个聚焦点。正如王国维所说《桃花扇》所写悲剧的性质是屈于“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②。也就是说是“臣忠子孝”不复存在的大背景酿成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命运。正如开场《先声》中老赞礼的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承受这一悲剧命运的主人公不是哪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从君主、大臣、将军到文弱书生甚至市井小民无人能幸免。总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必须要摒弃政治脂粉的雕琢才能得到升华他们的悲剧是由于帝王的特定身份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之爱却要粘附政治的金粉更显其绚丽在爱情的光环下他们的政治悲剧色彩才更加鲜艳。二、“情痴”与“政治女子”《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有情有义且多才多艺的女子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