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N点或G点把家庭劳动力总量OF分割为OG和GF两部分。如果劳动力全部用于家庭经营,家庭收入即为MR曲线与OF直线所围的面积数量Sosm
t。由于在GF区间内外出打工劳动力的边际收入MR1始终大于从事家庭经营劳动力的边际收人MR,所以,此时如果从F点出发向左侧方向增加外出打工劳动力的数量,就将不断增加家庭总收入。当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增加到G点以后,MRI开始小于MR,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外出打工劳动力而减少家庭就业劳动力,就会使家庭总收入出现下降。因此,以G点为分界线,安排OG数量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GF数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将使该家庭劳动力达到最佳配置,家庭收人也将达到最大化,其中家庭最大化收入为:Sosm
gS
gfdOGGBGFDF。在以G点为基点的劳动力最佳配置情况下,从事家庭经营劳动力的平均收入要大于外出打工劳动力平均收入,其中逆差额为BN。此时如果被安排于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因个人收入低于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收入而回家就业,只要回家就业劳动力数量适中在图中,为NK数量范围内,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都将得到提高。但这却破坏了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境界,此时回家就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收入下降得也就越多。这就表明,在此情形下家庭收入最大化目标与劳动力自身收入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加以说明,我们假定G点右移到G1,即减少外出打工劳动力GG1数量,将其转移到家庭经营中去。这时,虽然GG1数量的原外出打工劳动力因回家从事家庭经营而提高人均收入CH,但原来就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却因此减少了NBcH。从事家庭经营的全体劳动力人均收入由GB降为G1G。此时,家庭总收入仅为OG1G1CG1F.DF,与原来的家庭最大化收
f入OG.GBGF.GN相比出现了下降。
三、利益比较下的“民工荒”利益比较下的“民工荒”
一方面长期以来民工工资过低,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民增收让农民耕种信心增强。在此种背景下,农民家庭的收入目标与决策行为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民工荒”现象。如果把中国的劳动力迁移看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的话,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以及发达国家早期发生的劳动力迁移一样,这个迁移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出去,第二个过程是这些迁移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除了国际非法的劳动力流动外,大多数迁移都意味着同时完成这两个过程。然而,中国的迁移者面临的实际恰恰是他们迁移出去后并不预期能够在迁入地长期居住下去。许多研究揭示,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