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骂着,“投毒”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真相是什么已非最重要的,这种参与公众仪式所得到的归属感与推理乐趣才是享受。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在大众关注投毒案时,正规媒体亦是不可忽视的助力。在警方初步认定林某因琐事投毒后,国内几个知名媒体就将关注点锁定在了林某身上,他的个人性格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在媒体的稿件里勾勒了一个有些阴森甚至变态的形象:完美学生与阴郁扭曲的双面人格。从林某高中演讲的细节到他曾在某个论坛里发表的帖子,一切都指向他存在投毒可能。这些贴着“事情来龙去脉”“真相剖析”标签的报道中提及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新一轮酒足饭饱后关于幽深人性的争论资本。
“如果没有‘投毒案’的标题,我丝毫不怀疑我在看一本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复旦同学Ke
在看完深度报道后如是评价。或许谁也不能否认狭窄的社交、不顺的境遇给林某带来心理冲击,但世事终究是“责人易,非己难”,在这个大地上生存的年轻人很少有不需要面对故乡思念、交际障碍、未来迷途的,“贫困”“沉默”“自卑”并不站在犯罪等式的另一端。
这个时代里最不缺的是信息,从另一面说,最匮乏的可能也是信息。在面对突发社会性事件时,人们总是热烈而渴求地获知进展与真相。网络与媒体提供了一个“正义梦”的实现平台,或许与十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是等待结果的围观者。
可关注真的是力量吗?不可否认关注本身在催逼着真相,在促进社会迈向公平,然而关注并不等同于盲目地喧嚣。在投毒事件里,折射的公众争做福尔摩斯的不理智,媒体报道里的失真,都在将正义这个本身闪闪发光的词推向寻找谈资的悬崖上。无理由的猜测、过度的关切与推论,远比不上促进调查与司法的公正来得有效。毫无疑问,在犯罪面前我们需要正义,需要关注,需要合力,但这些都不是饕餮信息盛筵后大家剔牙推理的娱乐资讯。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实在容不得戏谑的亵渎。
4月18日,上海的天气不算好,阴沉多云。午后路过复旦本部的旦苑食堂,门前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悼念横幅,为黄洋父母筹款的募捐箱前站满了人。前来捐款的师生井然有序,一个接着一个将钱投入箱子,并没有太多人说话,只有四位组织者神情肃穆地一声声道谢。这里,静默比喧嚣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刘贞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