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最低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
imumbactericidalco
ce
tratio
,MBC)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是指标。抗菌后效应(posta
tibiotics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化疗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
dex,CI)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动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通常该值越大表示使用时安全范围越大。但化疗指数有时不能作为安全性评价的唯一指标,例如尽管青霉素的化疗指数很大,但在小于常用量时,也有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可特异性地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和功能的干扰环节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下列几类(如图342)。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外面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它是维持细菌体内环境及正常生长的重要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根据细菌的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主要由黏肽(peptidoglyca
,也称肽聚糖)构成,黏肽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菌体内渗透压较高,为血浆渗透压的34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抑制转肽酶的作用,阻碍黏肽合成中的交叉联结,致使细胞壁缺损,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使水分内渗,菌体肿胀、变形,加之细胞壁自溶酶活性被激活,细菌最终破裂溶解而死亡。(青霉素类、头孢类)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细菌的胞浆膜(cytoplasmicmembra
e,也称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包着细胞浆。哺乳动物的细胞浆膜含有胆固醇,真菌的胞浆膜含有麦角固醇,细菌胞浆膜不含麦角固醇和胆固醇,主要是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半透膜,具有渗透屏障、合成黏肽和脂多糖及运输物质的功能。多黏菌素类能选择性地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咪唑类药物能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类结合,使胞浆膜受损,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物质外漏,造成细菌死亡。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场所,与哺乳动物的核糖体不同,细菌的核糖体是由30S和50S亚基组成的70S复合体。部分抗菌药对细菌核糖体有高度选择性,能抑制细菌的70S核糖体,而影响其蛋白质合成,进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