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忽视自己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行,出现了“知行相悖”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却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为人处世常常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从而造成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完全割裂开来的现象。
三、大学生该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基于以上的分析讨论,可以从以下两点敦促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一)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认真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随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社会公德也逐渐进入课堂,四门主要的思想政治课程科目中都渗透有对大学生
f社会公德的教育,每个学期在团委老师指导下展开的形势与政策课也在社会公德方面普及开来。大学生通过思想正确的书籍、网络也可以学习到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内涵,在公共生活中自觉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良好的风范和人格影响他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人,不仅要熟知社会公德规范,更要有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在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养成履行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的同时,也督促身边的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二)参加社会公德实践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比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修养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此外,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造成我们大学生对自我要求的降低。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在银行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在食堂打饭不插队;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等。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就自然不用担心社会公德的遵守问题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很多问题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