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实验探究【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讲授新课: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
二次备课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
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f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的特点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