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部分固定资产损坏,再次启动需要3个月的烤窑期,因此玻纤纱生产企业一般不轻易选择停窑,供给上表现为落后需求,且一旦需求下滑很可能面临更大的降价风险,呈现更强的周期性。而作为后端的玻纤制品(不含玻纤纱)和玻纤复合材料,目前国内厂商众多,且下游应用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海外市场依存度及风险相对更小;且固定资产相对偏小,设备重启费用较低,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
f122资金密集VS技术密集:上下游管理方式迥异产业链前端玻纤及玻纤纱的生产属于资金密集型,一般玻璃纤维细纱和粗纱池窑拉丝法生产线规模分别在3万吨年和5万吨年以上。而每吨生产线需要的投入超过1亿元,中小企业建设加上配套资金约为10亿元左右,资金壁垒明显;其生产方式则是大批量少品种,对应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方式;而后端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则属于技术密集型,下游应用市场的分散使得生产往往是小批量多品种,适合专业化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不同的生产特点及行业壁垒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管理模式,因而我国的玻纤厂商也分成了鲜明的两类,上游做的好的往往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例如中国玻纤),而下游出奇的则是灵活多变的民企(例
f如长海股份)。
2中外玻纤行业发展对比
玻璃纤维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新兴工业,玻纤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21国外玻纤变迁:日出西方起步早,复合材料放光芒211起源(1930s1950s)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1938年1月,美国欧文斯科宁玻璃纤维公司成立,标志着玻璃纤维工业正式诞生。早期的玻璃纤维使用二次成型的球法坩埚拉丝制备,即先把玻璃配合料经高温熔化制成玻璃球,再将玻璃球二次加热至熔化,再高速拉制成一定直径的玻璃纤维原丝。这种生产工艺工序繁多,又由于玻璃球二次加热熔化,给生产及产品带来很多弊端,诸如能耗高、成型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使生产规模和自动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品种方面,1939年E玻璃(亦称无碱玻璃)问世,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玻璃纤维成分;而在应用领域方面,早期的玻璃纤维主要用在军事领域,二次大战刺激了玻纤塑料的发展,用于雷达罩,军用飞机和陆地运输用轻重量配件应时而生。
f212发展(1950s1980s)传统的玻纤生产工艺坩埚拉丝法具有能耗高、成型工艺不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