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舆论。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出版《舆论学》一书,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1992年万维网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后,互联网逐渐风靡全世界,学界开始用传播学原理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网络舆论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酝酿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内地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社会功能和影响现象,被纳入研究视野;(2)发展阶段。以“五八事件”等为标志,网络媒体发展和网络舆论规制研究被纳入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视野中,从而拉开了网络舆论研究的繁盛序幕;(3)过渡阶段。在2003年3月举国震惊的“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影响力,引发了中国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承载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使命,成为中国人权进步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随后,“刘涌案”、“宝马案”等一系列事件,使网络在表达与展现民意方面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4)繁荣阶段,2008年5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网络舆论在政府适当有力的监管下逐渐向成熟形态转型。
但是,从陈力丹于1999年出版《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至今,网络舆论研究虽然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同时也存在着视野狭窄、方法落后、重复性工作泛滥、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个案研究主题上,主要集中在三大类:(1)研究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如《从“对抗”到“协商”以“躲猫猫事件”为例探讨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新模式》(巢乃鹏,2009)等。(2)研究网络参与的力量和网络传播的影响。如《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杨学丽,2009)等。(3)研究网络舆论形成领域的议题设置。如《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乐媛,2010)等。随着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需要慎重思考。本文以个案研究方法探讨网络舆论给司法审判带来的影响。
国外关于网络舆论和司法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肯定网络在促进沟通和传递公众意见上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网络舆论对司法和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则持辩
f证的态度国内当前对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关系的讨论比较广泛,主要集中于舆论自由
与司法独立、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权、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等双方的平衡和冲突上,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则意在就我国当前网络舆论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