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规程》JGJ82007;7、《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法》DGJ32J182006;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22002)
9、设计院的基坑支护设计图纸资料。
f㈣、监测设计原则1、系统性原则:⑴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⑵发挥系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⑷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
2、可靠性原则:⑴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⑵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率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⑶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⑴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⑵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
f⑶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警界值。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⑴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⑵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⑶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基坑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范围为基坑外边线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必要时应扩大监测范围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⑴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⑵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方法或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测点保护方式或措施;⑶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时间、测试频率。6、经济合理性原则:⑴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⑵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
f监测元件;⑶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
减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监测成本。
㈤、基坑施工监测
1、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环境和工况情况,本工程的监测由工程安全监测和周围环境监测两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基坑及周围环境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及时反馈给设计和施工,确保本工程及邻近构筑物的安全。其它监测项目视实际情况而定。2、监测点布置与量测监测项目的点位的布设参照基坑支护图及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布设。3、监测实施方法(1支护结构坡顶的水平位移监测基点埋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