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计图纸)
㈡、监测的目的与意义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地下构筑物的受
力状态和力学机理、施工条件以及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性,岩土工程迄今为止还是一门不完善的科学技术,很难单纯从理论上计算出和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
f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是对工程设计经验安全系数的动态诠释,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必需条件。在预先周密安排好的计划下,在适当的位置和时刻采用先进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监测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工程师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使施工处于最佳状态,在实行“信息化”施工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可达到以下目的: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由于围护结构开挖面积大,深度变化大,支护型式多样化,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较复杂,施工周期长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围护结构稳定安全。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支护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用于验证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并根据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来调整设计和施工,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
围护结构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将会对周边建筑物、道路
f和地下管线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稍一疏忽或出现问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身安全。跟踪掌握在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施工工序以及是否要采取应急措施等提供技术依据,对保障业主声誉及相关社会利益不受损害具有重大意义。
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
等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岩土变形特征及支护方式,为以后开发商以后的开发项目的全面设计与施工积累宝贵经验。
㈢、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和监测执行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建筑变形测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