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再制作成风车,然后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是圆形的,从而渗透各个平面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数学思想。此案例正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到以数学学科目标为基点,也没有深入挖掘渗透在主题图各个角落的数学知识,结果把数学课上成了手工课、说话课等,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要多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主题图,去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二、跳出主题图,有效运用主题图主题图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是重要的,但又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用
f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走进教材,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之后,更要跳出教材,对主题图进行创造性的有效处理,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实”起来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幅虚拟的平面图,我们只有将它融入到真实的立体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才更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时,笔者就地取材,模拟设计了“测量自己课桌面长和宽”的真实活动情境。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有趣的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还用铅笔轻轻地在桌面上做个记号。仅3分钟时间,学生就汇报说:“桌面长约6分米,宽约4分米。”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很快回忆起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直接告诉学生:桌面的长和宽还可以用06米、04米来表示,并指出:像06、04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探究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兴趣,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是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和单纯看平面图所不能达到的。2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也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情境动态呈现,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本上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数图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