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应用
摘要:本文认为,要想有效地运用主题图,首先要走进主题图,深入地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其次要跳出主题图,对其进行创造性地、有效地处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词:主题图;理解;有效应用作者简介:闫海英,任教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培仁学校。
数学主题图的呈现是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时的一大景观,也可以说是一大创新。它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童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以来,充情境的、与数学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主题图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若能有效利用主题图,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生机勃勃,焕发出智慧的光彩。但由于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编者意图?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主题图”,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现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以下对策:
一、走进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数学主题图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如某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做风车,风车做好了,又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玩风车,好不热闹。一堂好好的数学课就这样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当时就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组织教学能达成这种目标吗?做风车的这个过程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做风车的步骤,如果不仔细推敲,会把这节课误上成风车的制作课。然而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去分析,并结合单元教学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数学要求: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进行观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