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二单元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是
通过原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体验动手的乐趣。在课中设计的演示实验: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并将反应过程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理,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一节学教并重的课。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3)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不同变化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
刻性和批判性。(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
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点评:罗老师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明确具体,行为动词使用准确。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行为动词的使用就有问题了,不应该用“培养”这个词,起行为主语显然是老师,这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还存在第二个问题,就是目标空泛,尤其是第一、第二个目标更甚,这两个目标基本上是无法测量的,所以不成其为目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罗老师存在同样的两个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福建师大附中高一年级学生
f2.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4.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知识。6.学生已经知道了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点评:罗老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准备:如知识基础,认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