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2、方法上: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二者合为一体。还运用了短期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3、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学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特别强调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的积极地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
4
f以赤字财政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4、主要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尽管可以使投资和储蓄达到均衡,使经济达到均衡,但未必可以达到和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中往往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而经济的常态是往往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凯恩斯提出,这种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称为经济常态的理论,就是一种“一般性的理论”“通论”,即“通常情况下的理论”,而传统的论证充分就业的均衡是常态的理论,恰恰是“特殊的理论”。上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相应的理论观点批判建立起来的。其具体表现:一是反对萨伊定律和市场经济会自动调节保持均衡的全部理论教条发起了经济理论革命。二是对自由放任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信条的政策革命。四、“凯恩斯革命”理论特点:(1)注意到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否定了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的假定。(2)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最优配置问题。(3)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
5
f(4)主张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二分法”。(5)反对经济中存在长期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五、“凯恩斯革命”意义:(1)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提出,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