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
我认为更应做一名新课程中有爱心,有创意,心理健康,阳光快乐,能够扩展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产生影响的具有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但若将自己拥有的那桶水变成不断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以学生为友,甚至以学生为师都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勤学善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和谐地与学生相处,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f每一个讲座都如好酒一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让我最感动的还是丁晓玲老师的话:“春蚕到死丝方尽”不再是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工作的确需要奉献,但是我们也要活得幸福快乐,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从教学中获得自信与快乐,我们也要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做一个充满快乐的教师!真正成为家庭中的主心骨、学校的中坚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当然我们都希望这样的培训机会多一些、实在一些,让教室走出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思一思,试一试,练一练,最后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