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课睡懒觉、上网、玩游戏,等等。r
r
三教师因素r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担负着“传道、授业r
、解惑”的重任。但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无真才实学”、“知识老化,思想保守”、或“忙于科研,不重视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r
1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由于当今的教材相当一部分是七八十年代编写的或只是七八十年代教材的翻版,其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对教材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发挥和升华,理论联系实际,站在科技、知识时代的前沿,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教师,尤其是一部分刚从高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不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其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受教育时的水平上,致使学生上课时感到课程过于简单,“没劲”、“没内容”。久而久之,便对该科目产生了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发展到极点便是逃课。r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一部分老一辈的教授,知识渊博扎实,但是由于受到诸如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之类的陈旧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大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机器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师生之间没有教学互动与交流,束缚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认为这种扼杀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造成他们思维定势的教学方式,无疑是自己成长的桎梏。因此他们试图通过逃课这种方式来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其逃课率与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r
r
2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教学关系是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由于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师的考核制度与高中相比都发生了改变,导致师生间缺乏了解和沟通。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淡化,学生和老师行同陌路。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变化,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产生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和反感,因而对该科目也产生了厌烦心理,心离课堂越来越远,产生逃课心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逃课。即使还坐在课堂上,也是“隐性逃课”。r
r
四家庭因素r
1家长对高校现状的理解存有偏差,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高等院校向来是神圣的,在社会的眼里,它是人才的摇篮;在学生眼里,它是自由的天堂;在家长眼里,它是成功的保证。一部分家长错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