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得到训练。第二,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可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讨论既有师生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教师在学生讨论时的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发起行为和支持行为。发起行为主要实现任务定向的功能,教师要协调、推进小组活动,保障讨论目标之完成。支持行为主要实现维持讨论小组的功能,教师要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如提供热情、友好气氛,调和化解冲突,缓解心理紧张,提供个人帮助等。2.讨论行为的维度分析(1)小组的规模许多研究表明,小组规模扩大会导致每个成员讲话量的减少和主动参与者的数量的下降。这给教师组织讨论带来很大困难。关于多大规模最适宜于小组讨论,尚无一致结论。一般以5~8人为宜。(2)小组的内聚力小组内聚力是成员要求继续留在小组的一种吸引力量。内聚力强的小组,成员之间随时准备交谈,更认真地倾听,更经常地相互影响,更频繁地主动讲话,更严格地遵守小组准则。(3)小组领导方式
4
f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领导方式下,专制式的小组成员比民主领导方式下的小组成员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攻击和委过于人的行为。
如果同时运用任务取向、社会情感取向两种性质不同的领导方式,小组活动会变得更为有效。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强调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社会情感取向的领导方式侧重成员之间积极关系的维持。小组中的社会情感方面和任务方面应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如果小组领导人不在组内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小组就会再现消极的情感关系。
3.讨论行为的运用策略(1)讨论的准备策略在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所有学科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主题。最具讨论价值的主题是答案没有唯一性,每种答案背后又可能有不同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的争议性问题。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搜寻新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它们要求学生反驳对方的逻辑、观点;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后可增进学生对争议问题的理解。而事实、现成的结论作为讨论主题的价值在于讨论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对事实作清晰、准确的表述,倾听并评价别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最终获得准确表述方式。教师在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彼此喜欢程度的基础上将全班分组,并尽量把相互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这样既使小组具有较强内聚力,各成员之间又可相互启发共同受益。小组规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