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力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力由可学、想学、会学、学会四大要素构成。第一,可学。可学,即一个人的学习力必须具备的生理机制,它是一个人拥有学习力的前提条件。既然学习力是人的大脑所特有的一种潜能,人的生理机制对学习力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不同的人大脑的潜能是有差异的,在培养学生学习力时要承认这种差异,并努力缩小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先天的生理机制基础上提升学习力。第二,想学。想学,即有学习的意愿,它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系统。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意愿,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驱使人去学习,并且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反之,缺乏学习意愿的人,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不会去学习,自然也谈不上学习力了。第三,会学。会学,即学习能力,它是一个人学习的效力系统。一个人的学习力与是否拥有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呈高相关。但不要一提学习方法就只想到是“怎么学”的方法。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假如一个人每天埋在学习里,学了一大堆对自己没用的东
f西,何谈效率?又何谈学习力?所以一个会学的人一定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碰到什么学什么,或是等待别人给自己布置学习任务。“有用”和“有效”应该是学习能力培养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也是形成学习力的关键。
第四,学会。学会,即学了要有结果。“学了”不代表“会了”。经常有这样的学生,他能听懂老师讲的东西,但自己不会独立去做。所谓学会,就是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怎么来的,还懂得怎么用。看一个人的学习力,不是看他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不能学以致用,用创新思维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得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一个人学习力强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学习力的“四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二、高中教育中影响学习力提升的主要问题(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浙江省已经有了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规划的顶层设计,但是操作层面问题还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课标”意识不强,教学中游离于课程目标、轻视学习过程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片面的教学质量观影响根深蒂固,以“育分”替代“育人”,教育的短视、肤浅、功利和异化的倾向
f还很严重。在教学目标上,只重知识,忽视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盯着教材与习题,忽视与学
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