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还有在上学的兄弟姐妹;有的父母患病,没有劳动能力;还有的来自城市下岗家庭……他们虽然求学在外,但一直在为家里的情况担心。自己一方面承受着所处环境带来的精神压力,一方面又无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现状。还有的同学通过学校救助和自己的努力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却又会因此生出自责,为自己在外面过上了比家人更好的生活而心生内疚。三是学业带来的焦虑。贫困生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自己也期待通过大学改变命运。可是,进入大学后会发现与别的同学相比,自己的成绩没有明显的优势,而自己其他的所谓综合素质又差很多,由此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将全部的能量都押在了学习上,期待通过成绩让自己扬眉吐气,却因为对成绩的过度在意引发考试焦虑等问题,影响成绩,进而出现强迫、偏执等症状。四是未来就业难带来的焦虑。一方面是家人的期待,以为上了大学,今后就过上了万事无忧的生活,一方面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现实,处于两者之间的贫困生极易产生不堪重负、逃避解脱的不理智想法或做法。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及其带来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贫困生也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渴望与人有内心的交流,但自卑、敏感、焦虑、自我保护意识强等因素容易带来人际交往的适应不良,而人际交往的适应不良反过来又加深了这些问题,甚至进一步引发心理障碍。在咨询中笔者发现,有的贫困生内心渴望温暖的寝室氛围,却作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独来独往,一个人品尝孤独;还有的贫困生对异性产生了爱慕,却拼命地压制、自责,将一切归结为自己没钱,然后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还有的出现单相思、恋爱幻想等情况。
贫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随之带来的是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不论客观支持分还是主观支持分都显著低于非贫困学生。一方面可能是贫困生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从而缺少来自家人、老师、同学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则是贫困生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观感受性低。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大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贫困生心理问题和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事实表明,相应的课程和讲座,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