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原因、评估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2)支气管舒张药。(3)低流量吸氧。(4)抗生素。(5)糖皮质激素。(6)祛痰剂。【教学方法】1、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示意图和分型图表讲解。2、病例示教(包括观看影像学检查等幻灯片)。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掌握(1)本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2)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管理。2、掌握慢性哮喘的治疗方法和教育管理。二、熟悉本病的并发症。三、熟悉本病的病理。
5
f【讲授时数】3学时【讲授内容】一、概述:定义、流行病学(常见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呈增高趋势)。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2、发病机制: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三、病理:支气管平滑肌肥厚、粘膜水肿、上皮脱落、基膜增厚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四、临床表现1、症状(1)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2)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用平喘药后缓解。3、体征:发作时双肺哮鸣音。严重时可表现为沉默肺。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2、肺功能检查(FFV1、PEFR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PEF及其变异率测定。3、血气分析。4、影像学检查(用于鉴别诊断及并发症的诊断)。5、特异性变应原检测(体内、体外试验)。六、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临床表现。2、发作时典型体征。3、经平喘药物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5、不典型病例需借助于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昼夜PEF变异率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二)哮喘的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1、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4级、2、非急性发作期:即慢性持续期。目前应用最广泛评估方法为哮喘控制水平,包括目前临床控制评估和未来风险评估。临床控制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七、鉴别诊断:1、左心衰竭。2、COPD。3、上气道阻塞。4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七、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等。八、治疗(一)、脱离变应原。(二)药物治疗:1、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1)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强调吸入途径给药优点,特别是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必要。
(2)β2受体激动剂(SABA与LABA)
6
f(3)白三烯调节剂(4)茶碱类药物:注意茶碱的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5)抗胆碱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