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稀释有利于产物合成,提高了总产量。缺点:代谢产生的前体物被稀释,提取的总体积增大;
(27)发酵级数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1)一般由菌丝体培养开始计算发酵级数,但有时,工厂从第一级种子罐开始计算发酵级数,谷氨酸:三级发酵,一级种子(摇瓶)→二级种子(小罐)→发酵;
f青霉素:三级发酵,一级种子(小罐)→二级种子(中罐)→发酵。(2)发酵级数确定的依据:级数受发酵规模、菌体生长特性、接种量的影响。(3)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般24级。(4)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8)如何选择最适发酵温度?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
所要求的温度范围也不同。在发酵前期由于菌量少,发酵目的是要尽快达到大量的
菌体,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生长迅速;在中期菌量已达到合
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一些,
可以推迟衰老。发酵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延长发酵周期没有必要,就又提高
温度,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
2、根据培养条件选择。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通气
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溶氧浓度也可些。培养基稀薄
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利用快,会使菌过早自溶。
3、根据菌生长情况,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长慢,维持
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温度可
些,以利于菌的生长。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件综合
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
(29)简述发酵工业经历的几个不同阶段
答:发酵工业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1自然发酵时期;2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3通气搅拌(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5开拓新型发酵原料时期;
6与基因操作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发酵工程技术阶段。
(30)发酵过程中pH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发酵过程中pH是不断变化的,
f1)糖代谢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2)氮代谢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