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业绩成果,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
附“教育叙事”例文
案例1:教学科研与我的成长回顾八年来我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是教学科研促进了我个人业务
能力的提高。(一)“难忘的四个”第一次1998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立即执教高三毕业班,我一面按
教学进度应付紧张的新课教学,一面按考试说明埋头钻研近十年的高考试题,可以说是“应试教学”的一个活生生的模版。第一次执教高三毕业班,使我形成了“高考本位”的观念。接着我执教了高一、高二、高三,担任班主任工作。由于三年来的教学一直重视细化落实高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2002年的高考中,执教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平均分分别为和535分。这期间的教学,着眼于扎实地帮学生打基础,反复地训练解题技巧。
2002年9月,仅有四年教龄的我接任学校的语文科组长。恰逢我校申报了“优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并让每个科组都成为它的子课题,科长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任务的重压下年轻的我硬着头皮在限期内拼凑出《“互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方案》交差。我的第一篇课题研究方案非常粗糙、随意,连课题研究方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也不是很清楚,有点像工作计划的模样。在总结、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初步形成了“互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
课题的理念提出后,我尝试在《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中试验“互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课后我写了论文《让互动发展之舟承载教书育人的重任谈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并投稿参赛。2003
f年3月,我的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和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什么是一堂好课”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第一次论文参赛获奖,使我对教研有了信心。我被荔湾区教育局评为“荔教新星”,要在区教研室调研期间上全区的示范性公开课。我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上“《祝福》人物形象分析‘互动发展’语文教学模式探索实践课”。当时新课标还没实施,我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争议,最后评为了接近“及格”等级的“良好”。这是我第一次运用科研理论指导教学的公开课,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得到糟糕评价的公开课,这使新任科组长、“荔教新星”的我滑落到了谷底。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互动发展”模式是否可行?科研与教学是否应该划清界线?到底是我的教学设计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