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重点)、(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使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的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对杜林主义斗争中的发展(重点)
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恩格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对杜林主义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