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爽直的话语中,任课教师可从学生是怎样学的、愿意怎样去学及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得到启发。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确实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学生参与评价如何操作?不少被调查者感到困惑。提出的问题主要有:①学生的评价难免有片面性。②学生会简单地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去评价教师。③学生不一定敢说真话。④让学生评价教师,会误导教师去迎合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属于评价实施方面的问题。既然我们在理论上认定学生应该参与评价,那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操作上的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评价的经常性和全体性来解决学生评价
f片面性的问题。一个学生片面,不可能全体学生都片面或都从个人好恶出发,也不可能每次评价都不客观。反过来讲,一位让绝大多数同学都厌恶的教师不可能是个称职的教师。再比如学生不敢讲真话的问题,一般是外面的人来校调查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引导语过于沉重,让学生产生顾虑;问卷要求学生写姓名,学生有顾虑;问题的设计过于直露,学生不愿回答那种直接针对某个老师的是非判断题目;让被评价的学校或教师直接发放和回收问卷,学生怕遭报复。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不难解决。如果教师自己真心想了解学生的看法的话,那就更容易了。至于让学生评价会不会误导教师迎合或讨好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最近我们向城区和郊区7所中小学的300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心目的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任、关心学生”几乎是学生们共同认可的品质。这说明学生都是知道好歹的。我们不能轻易地低估了学生的判断力。
让学生评价教师,从哪些角度去评?设计哪些评价指标?最重要的是导向问题。首先,以教师的教学为评价客体,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与此偏离。其次,还有一个量和度的问题,指标过少,反馈的情况不全面,过多则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经常性的评价就不能这么搞。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提出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学生参与评价,是促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公平地考核甄别教师的一种方式。这已经不是该不该搞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怎样制度化的问题。北京市不少学校已经开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