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案。第三,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利用技术标准制定。制定城市地质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技术标准,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技术标准,修订城市地质调查行业标准。第四,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科技创新。加强城市地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法研究,创新理论、攻关技术、制定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用科技创新改造、引领、支撑城市地质调查。在理论研究方面,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地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以促进人地和谐为导向,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研究不同场、不同尺度地球表层系统扰动变化和再平衡过程,建立城市多圈层交互带理论。研究制约地下空间资源禀赋的地下岩土水气要素,地下多相多场影响因素,建立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理论。在技术方面,围绕城市地区如何获取可靠地质数据、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确定、城市地质信息如何有效服务城市管理等问题,开展城市地区地质探测与监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研究。绘制蓝图提出城市地质工作预期目标
f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之前,完成100个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完成25个30个城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启动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构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到2025年,完成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全覆盖,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利用理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系统完备的城市地质工作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地质工作服务保障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能力和水平。《方案》中对预期目标成果做了进一步的阐述。预计将提交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图,提交25个30个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提交不少于140个中型以上城市(含示范城市)的城三维城市地质模型、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198个小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形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城市多圈层交互带理论、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理论。城市高干扰环境条件下地质物探仪器与数据处理、生态地质环境高光谱遥感探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等技术方法。形成城市地质调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