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长镜头的场面调度
作者:张铁丰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8年第7期
真实性是电视专题片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真实性,我们常常会在片中加入采访环节。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采访所容纳的信息量很大,但采访过多往往会影响镜头语言的表达。因此,近些年专题片的创作观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尽可能少用采访,转而多用表现力更强的长镜头来刻画人物、彰显真实。长镜头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但其运用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拍摄现场的场面调度,一旦调度不够合理,就很难拍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场面调度与长镜头的关系
场面调度一词来源于法语,原意为“摆在合适的位置”,在影视片创作中,意指导演对画框内所呈现景物的安排。专题片的场面调度往往体现在摄像师身上,是其在某一具体场景中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设置机位、调配资源的行为,目的是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现,从而创造出具有典型性、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视觉形象。
场面调度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画面中人物的调度;另一个是摄影师对镜头的调度。对画面中人物的调度因与专题片纪实风格或真实再现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一旦处理不好,画面就会有“导、摆、补”之嫌。因此,一谈到场面调度,通常是指镜头的调度,而镜头的调度最重要的就是长镜头的运用。可以说,长镜头是场面调度的先决条件或优先考虑因素。因为,长镜头的时间需要场面调度的空间来填充;场面调度的空间,则需要长镜头提供时间延续来保证。
在体现真实性上,长镜头或称之为“场面调度”“时空连续”的画面语言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1998年抗洪期间中央台拍摄的专题片《营救》,就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记录了营救主人公“小江珊”的全过程,惊心动魄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视觉震撼。长镜头保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行为、动作、交流能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能够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因此,也就更容易感染观众,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如何进行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需要拍摄者按照心中的腹稿及对专题片的整体理解、对镜头语言的把握、对剪辑点的精确运用,去综合调配运动中的环境背景,以形成风格一致的光色效果、图底配置关系、幅面空间范围、景别和角度等,并在同一时空中建构适于不同内容要求的各种氛围。
运用长镜头记录人物、景物的时候,摄像机需要不停地移动,操作者的站位要不时变化,因此需要有预知事件发展瞬间变化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