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长期过量饮酒;年龄≥55岁;长期高盐膳食。建议每6个月至少测量血压1次。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25高血压分级管理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为一、二、三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定期随访,目标是血压达标。重点管理高危患者,每个月至少随访1次,因高危患者10年内有20~30的人可能发生心脑血管病。科学管理既可实现治疗高血压的目标,又可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单纯的无目标的“随访”缺乏科学依据,很难起到控制高血压的作用。收稿日期:201003022009年脑卒中研究进展:重症治疗及急症Stepha
AMayeretalStroke2010,41:e74过去一年,许多领域都在监护病房(ICUs)开展了临床试验。包括:①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i
ter
atio
alsubarach
oida
eurysmtrial,ISAT);②一项Ⅲ期临床试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预防性球囊成形术;③有助于明确最佳神经处理的一般性研究。
fISAT的远期结果:ISAT是一项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比较血管瘤SAH患者随机分入外科夹闭术组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组的结果。观察对象为2143例小中度前循环动脉瘤。初步结果提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比外科夹闭术安全,相对危险降低226,绝对危险降低69。大多数患者并发症减少,与外科夹闭术相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年绝对减少为20。有关ISAT实验结果的普及,存在着争议,但试验的推动十分明显。2002年以来,与外科修复相比,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数量一直在增加。(余国膺摘译)●医海拾零●60●指南导读●《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年第2卷第1期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录)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代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12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