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
4
f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蔡元培上述对大学性质的论述是直接针对当时北京大学的。当然,也基于他对科学、学术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1919年他在为北京大学《月刊》所写的发刊词中又一次申明:“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之资格而已,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示国粹之真相。”
①
蔡元培的上述观点,以殷殷之情,使学生明白了上大学的目的,这对改变北大的校风,树立良好的求学观念起了积极作用。(二)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广延优良师资蔡元培认为,只有那些有积学且热心的教员,才能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为此他对北大师资队伍进行了整顿,延揽了各方面新派学者,退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他聘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邀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其他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理科方面聘请了李四光、丁燮林、王星拱、翁文灏等。与此同时还聘用旧学深厚的黄侃、刘师培、陈焕章等,加上原有的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夏元、马寅初等,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相反对那些不学无术者一概解聘,尤其是辞退外籍教员曾阻力重重。元培聘请教授,不受年龄和学历的限制。当时教授中有很多年轻人。如徐宝璜25岁,朱家骅26岁,刘文典、胡适都是28岁,最年轻的梁漱溟只有24岁。而梁漱溟不但没有大学学历,且投考北大未被录取,元培看了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就请他来北大教印度哲学。元培还尤其注意延请世界知名学者到北大讲学。1919年5月,哲学家杜威曾应邀到北大及各地讲学二年,以后有罗素、班乐卫(法数学家)、泰戈尔等,也曾有邀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之议,只是未能实现。“为了提高北京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而创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学风。”改变昔日北京大学学生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腐败学风,蔡元培号召、提倡和促成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课余业余团体。举其要有:进德会、哲学研究会、新闻研究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地质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教育研究会、体育会、静坐会、音乐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等。此外,北大刊物也极盛。有《北京大学日刊》(19171116)《北京大学月刊》、(19191)《国、学季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