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创新使用“情境问题串”
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
按照创新的相对意义,创新思维划分成:创造与再创造。创造是指相对人类认识史而言第一次产生的,是具有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基于北师大版新版教材偏重于“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推进模式,笔者慎思之余有些思考,结合些许教学案例进行阐释。
一、融合过简“情境问题串”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材中有些情境和问题串的设置显得过于直接和繁琐,因此对教材呈现的问题串进行加工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两课时的情境问题串的安排上,个人认为显得过于简单,以现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孩子们能够比较快速的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删减教学内容,是在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想融合,看一看(一)和看一看(二)的知识技能目标均是: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既然都有着相同的知识技能目标,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情境融合为一个情境进行教学呢?个人觉得完全可以。
二、加工再造“情境问题串”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版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情境问题串”的教材内容,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教和学一些参考,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给教师和学车提供一种思考模式,有了这种层层递进,贴近生活的思考模式,才使得我们的思维得以打开,我们要用好教材,但也不能绝对的唯教材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教材呈现的“情境问题串”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再加工,然后加以使用,也让学生从中活得更为直接、更为积极的情感
1
f体验。例如北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