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可能不叫虞大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迅速地融进了这个班级。大明老师扣“单元主题”明“习作要求”:借“神奇之笔”学“习作之法”的《未来的》习作指导,在我的习作教学之路上亮起了一盏明亮霓虹灯。
f我深深的领悟到,教材不应该仅仅只是教材,它还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应该善于借教材教学生,在教材中引导学生习作,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教学生。同时,选择好教具对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明老师通过有趣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习作,不失为一种好计策。
在比较中悟习作方法
赏析虞大明老师执教的习作课《未来的》
虞大明老师的课听过好多次了,有一种百听不厌的感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堂上他流露的那份看似随意的睿智和幽默。在看过、听过之后,总是久久不能忘怀,总觉得应该留下点墨迹,可时常鞭策自己。这一次在浙江省小学习作教学培训班上,有幸聆听了大明老师执教的《未来的》,可谓是茅塞顿开。因为他让我清晰地感觉到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相对比较简约、实用的方法比较。在这堂课里,大明老师从学生需求出发“三用比较”,引领学生悟得习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技巧之娴熟,可以说已经到了无痕的境界。
一、第一次比较:下水文和课文比较
普通的画笔“吃”的是颜料、墨水,可它“不吃”任何东西也能“干活”。当你需要画红玫瑰时,只要你用它那双藏在毛刷里的“大眼睛”对着红玫瑰“看一看”,就可以在画板上画出漂亮的玫瑰花了。有一次,我画一只蜗牛。我先画好了它圆圆的身子和可爱的触角,可眼睛怎么画呢?我拿起神奇的画笔,对着我同桌的眼睛轻轻一扫,然后在画板上点了两下,一双活灵活现的大眼睛就出现在画板上了。《未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科学想象作文,具体内容是想象未来的一种物品,写清楚未来物品的外形和独特功能。大明老师在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后,借助视频“神奇的画笔”引导学生发现画笔的神奇之处,布置学生第一次习作。当大多数学生完成第一次习作之后,大明老师出示自己的下水文(如下),请学生发现老师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又随机呈现第六单元课文中的语句,帮助学生发现写法上的共同之处。进而小结这次习作要用到的三种习作方法:当作人来写、对比着写、举个例子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