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追风筝的人》之人性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描写了两个普通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随着故事的铺陈,看到那个在战乱阴霾下人性都变得有些扭曲的阿富汗,最终主人公选择了勇敢对面,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但阿富汗的救赎、阿富汗的希望在哪里?仰望头顶的风筝,期望和平早日降临。
标签:《追风筝的人》;人性;选择;救赎
儿时曾看过一部电影,两个男孩奋力追逐着天上的风筝,一个兔唇的男孩对另一个男孩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心里满是感动。后来长大了,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追风筝的人》,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哈桑,那个兔唇的男孩,那个飞快追逐着风筝的男孩,那个让人心痛的男孩。小说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出生地阿富汗为故事发生地,借当地特有的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在他的笔下,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社会变化无穷,但人性中对道德的追求却永恒不变。小说再现了饱经磨难的阿富汗,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极度无助,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脆弱不堪,在愧疚中苦苦挣扎,就象是那只飘浮在天空中的风筝,那只无所归依的风筝。但风筝最终会落地,会被孩子拾到,又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风筝也是和平的象征,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风筝也鞭策人们努力向善,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实现自我的救赎。
生活在天堂般的美国,远离故土,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应该只在梦中,但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却一时一刻也忘不了,那个他出生的地方,那个他最牵肠挂肚的人,哈桑,一个兔唇的男孩,他最忠实的奴仆,不,是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是他心底的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是他最心怀愧疚的人,是让他的心灵永远无法平静的人。在一次访谈中,作者胡塞尼曾说过,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正是自己,小说中的很多场景是他小时候的记忆,这些故乡的情景萦绕在作者的心中,更是促成了这部小说的诞生。追寻风筝的过程也是阿米尔进行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当时的阿富汗贫富分化严重,教派冲突、民族歧视的社会环境让阿米尔的心里充满嫉妒和偏激,但随着人的成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心智的成熟让他开始正面自己的内心深处,面对那个曾经最不堪的自己,并回到生命最开始的地方开启了救赎之路。
一、人性的缺陷
阿米尔性格的缺陷在少年时就已埋下了伏笔,他的母亲因生他难产而亡,他的父亲却将一切责任归结于他,对他很是冷淡,他的父亲是典型的普什图男人,健壮、果敢、刚毅,阿米尔的瘦小、胆怯、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