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增强。儿童遵守道德规则的自觉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7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攻击行为
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来看,攻击行为是故意的;从后过来看,共计将有害的刺激传输给了其他个体。根据行为的目的可将攻击行为划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第三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9传统的经典性美德诚信、勤俭、尊重、自律10、时代凸显的美德与价值观责任、尊重、规则、公正、宽容
第四章小学生品德评价11、道德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低年级: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中、高年级:多主体、开放性的儿童评价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
f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1、亲子关系的美德和模仿
父母用来转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来获得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从而免于父母对自己的惩罚,也可能希望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控制周围的环境。12、“亲职教育”:即父母教育、家长教育、双亲教育,是针对已为人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以及除父母之外与未成年人长期共处的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长等)所进行的一种成年教育,属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其结构包括具体实施的对象,所教授的内容,实施亲职教育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影响亲职教育的因素等方面。教育重点是:以子女为中心,父母施教顾及子女的生活需要及困难。
第六章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4、同伴关系的主要表现及道德培养1友谊126页(对品德养成的贡献)(1)友谊本身具有道德意涵
f(2)儿童对友谊的理解伴随他们的道德成长伴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儿童对友谊的体验、认知和理解与儿童对德性品质
的体验和理解逐渐相关联,开始强一艘利他、理解、公平、宽容、互助。(3)友谊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支持(在基础情感、道德认知及判断、道德能力锻炼等方面)2同伴接纳:指儿童被同伴喜爱的程度。
同伴拒绝:指儿童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程度。同伴接纳对儿童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的影响
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儿童的道德发展。受欢迎的儿童容易体验到同伴的尊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