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3个,15分2个,25分
简答:3个,30分论述:2个,30分
情景分析: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品德、道德与德性1品德: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2道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道德”的解释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道德是个体生命存在好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解可分为两类内在品质,和行为规范和原则。3德性: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指“人的自然禀性”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西方,德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他讲德性分为理智和伦理两类,关涉思考、情感、行为;并将品质分为3中:过度、不及和中道,认为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2、品德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要素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四要素说:知、情、意、行五要素说:知、情、意、信、行3、如何理解儿童生活?儿童生活不同于成人生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本能生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人民“生活在”日常世界中,体验“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
f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有:关系性生活、活动性生活、学习性生活、社会性生活
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1皮亚杰(1)采用对偶故事法(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阶段和两个道德阶段。②前道德阶段: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如
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戏的目的不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②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在5至10岁进入他律阶段,指行为受外部规则的约束。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即使是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那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