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其核心要素是民主协商和达成共识。“协商民主”首次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概念,被使用在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上。随后,这一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中国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定义并在实践上加以运用。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11背景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的背景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协商民主理论是对代议制发展过程的反思。1996年,詹姆斯博曼在《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一书中认为,当下的民主制度建立在自利性政治理论之上,不去改变社会和经济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状况,使贫者和无权者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预先假定的制度都依靠碎片化、僵化的模式,使得对社会和经济进行更新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自利行政治理论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出现政党制度多元画像单一化转变的倾向,国家权力被垄断政党所控制;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公众意志转向了少数精英控制的政党意志。博曼认为协商民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协商民主是对社团民主传统深入挖掘的产物。美国社会从18世纪末建国开始就建立社团,19世纪初期逐渐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团发展达到了顶峰,社团组织超过200万个。1830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美期间发现美国人具有很强的社团性,他们遇到困难首先是求助于个人的支持,求助于组织协调的行动,而不是最高权威。社团有利于培育互惠的行为规范,促进公民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为协商民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们对代议民主制进行了反思和批评,甚至认为代议民主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协商民主。
f然后,电子技术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技术带来了全民民主和直接民主的热潮,亿万网民直接、及时评论几乎每项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突发的社会事件。这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发展,协商的方式也变得直接化了。
最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社会资本论的兴起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料。社会资本理论是指:社会共同体中相对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有助于维持利益相关的集体行为,有利于相互协商,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社会有益于广泛实现社会互助,反之就不行。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之间的关联,民主需要社会资本,社r